故事講到三太子、孫悟空、紅孩兒誰比較厲害,小外甥抬起頭來問我:「誰是三太子啊?」我當場語塞。這頂港有名聲,矮港有出名,還在出國在老外球場大出風頭的三太子,小小孩竟然都不知道,還不如一隻海底軟體動物…。真是囧到家了!

學過行銷學的人都知道,聖誕老人傳說很古老,但真正出現目前的紅衣紅帽的形象和送禮物的詳細描述則是來自1931年可口可樂的廣告行銷。

Saint-Niclos.jpg  

本來可口可樂公司是根據聖尼古拉斯的形像,找了一位瘦弱的老人來拍攝廣告,沒想到小朋友都不喜歡。這時原始的設計師找來自己家隔壁的鄰居,一位胖胖白鬍子的老先生當做模特兒,重新設計聖誕老人的形像,沒想到附近的小孩一看到這個紅衣紅帽的胖老頭,竟然就忍不住拉著他的衣服說出自己的願望,老人家很和藹,把小孩抱到腿上,讓小孩們能一一把自己的願望說完。

santa-1931.jpg  

這下子可口可樂公司知道策略會成功了,但為了把點子轉到自家產品上,他們先創出一個神話,說是聖誕老人送完禮物很辛苦,小朋友得放上一杯牛奶和餅乾慰勞聖誕老人。

(圖片來源:http://voachineseblog.com/gongxiaoxia/2010/12/22/coca-cola-and-santa-claus/)


等到這個故事傳開後,可口可樂公司再把牛奶換成自家產品可口可樂,創造新說法:聖誕老人也愛喝可口可樂喔!


就這樣,一個行銷策略成了新神話,新神話卻撫慰了成千百萬小孩的心靈:知道他們只要乖乖一整年,就能在一年後的這一天,心想事成。新神話也成了一種祝福,比單純的宗教教主復活更有意義,讓人們的心靈更充滿喜悅。


我相信很多朋友都被台灣目前的文化撕裂所苦,本來一塊土地人們的融合,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對於這塊土地的眷戀,但是眷戀卻是來自共同的記憶。


台灣人們之間之所以缺乏共同點,是因為集體記憶並不相同,外省人有的是「竹籬笆的春天」;福佬,或者我們都叫本省人,有的卻是「四百年外來政權的痛苦」;客家人則是有著自己人的傳統,和被排斥、邊緣化的恐懼;而原住民更是被逼迫到必須用「如果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,那我們就讓野蠻成為一種驕傲!」


這樣土地上的人們,就像巴勒斯坦上的以色列人與回教徒,有著不同的記憶與神話,我們怎麼可能讓他們融合呢?



古老的文明,通常運用神話故事做為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。希臘人有著希臘神話,羅馬人看來繼承了希臘神話,但連神祇都改名換姓,用羅馬人期望的形象出現。


台灣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傳統,雖然語言不見得相同,生活習慣殊異,但至少漢族在信仰上有相當多的共通點。甚至來台之後,神明也有所創新與改變,比如南鯤鯓敬拜的囝仔公就是新的神明,其中和五府千歲、三太子大戰的橋段,就是舊有神明的新故事。


如果我們開始蒐集、思考、創造新的神明世界,讓彩虹橋與奈何橋同時並列;三太子、三山國王和祖靈在同一個故事出現,那會怎麼樣呢?


台灣太多的文化,只有行為,卻缺乏內涵,比如中秋節烤肉,除了「不要讓嫦娥笑我們髒」,還找不出任何故事讓我們像對耶誕老人的期望與溫馨,真的比月餅藏紙條舉事反清復明還空洞、貧乏…;三太子的電音舞是另一個例子,其實我相信這項創新一定有很豐富的故事可以講,可惜的是我問來問去,找來找去,只是一件偶然、意外的結果…,這真的很令人傷心。


又比如音樂,基督教有很多聖歌讚頌上帝、基督;佛教近年來的音樂也非常多;但傳統神明除了繞境吵雜的嗩吶、鑼鼓及鞭炮聲外,音樂創作竟非常缺乏,我翻來找去,只找到關聖帝君的誦經文和三太子的純音樂,其他幾乎闕如一付。


為什麼繞境保安不能有斬妖除魔的出場戰歌?鼓勵人向善不能有振奮人心的音樂頌詞?撫慰人們的不能有讓心靈平靜的心靈音樂?這不是台灣傳統多元神明文化該有的多樣化特色嗎?


我和好朋友共同發起這項「重新閱讀我家神明~」的活動,不是為了提倡迷信,或是為了賣小說,而是我們認為這會是一個台灣文化重新反省、創造的起點。或許它不能完全解決台灣的所有問題,但是透過閱讀神明過去的一些傳統故事,重新塑造新的故事與形象,或許是一個台灣重新融合的起點。


比方著名的一碗麵的故事,一位癌末的母親和五兄妹共吃一碗麵的故事,除了感動之外,我們留下什麼?屈原投汨羅江,我們可以為他綁肉粽、划龍舟;目蓮救母,我們可以中元普渡;連甘我們屁事的反清復明,我們都可以吃月餅;一場正在台灣發生的動人故事,我們為什麼不能在母親節共吃一鍋麵?有了故事的起頭,還得有神格化的延續故事,這樣感動才會變成我們文化的一部分。


我相信以漢民族對宗教的包容,重新閱讀神明會是一個很好融合台灣文化的起點,也會是一場文創豐富饗宴的開端,更可能是一場新產業的開拓。它會怎麼走?怎麼發展?就看各位怎麼用心定義它。

arrow
arrow

    黃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